一般人對先父的印象應該是那極為削瘦的身影與和藹的笑容, 與他共事過的人往往記得他處事嚴謹,來過我家的人則會對他數千片的黑膠唱片與CD收藏印象深刻。不知情的人或許會以為能學音樂的人多是經濟無虞,因此能出手闊綽的建立起龐大收藏並沒有特別之處;然而若了解他成長的背景,這些數十年累積下來的收藏,其實堆砌著父親一生對音樂無法抹滅的執著與熱愛。

 

根據母親轉述,父親有個不愉快的童年,由於出身海線貧苦農家大家庭的長子,從小便要頂著天生削瘦的身體下田幫忙農務。不幸三歲便喪母的他,心中常覺得弱勢與孤獨,心底總羨慕著親生母親的疼愛,這養成了他自立自強有苦往肚裡吞的個性,他過去也不時告誡我要珍惜有媽媽在的日子。身為長子的父親從小也理所當然的被賦予分擔家計的責任,國中畢業時差點被送去鐵路局做工貼補家用,但親友見他身體瘦弱,說服了爺爺讓他繼續唸書,之後才有機會在新竹師專受到音樂的啟蒙,除了領略到音樂之美,也發現了自己在音樂上的才能,從此開始努力鑽研,一個的農家子弟與音樂結下一輩子的不解之緣。

張炫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文  顏綠芬        自由時報2009.2.15 自由廣場 

張炫文教授(1942.11.27-2008.2.16,紀念網站http://hsuan588.pixnet.net/blog)離開我們已經快一年了,但是他所作的歌曲《叫做台灣的搖籃》還是四處傳唱著:

有一個搖籃,搖著咱二千萬人,

這個神奇的搖籃,伊的名叫做台灣,

台灣海峽給伊輕輕啊搖,伊是仆落的搖籃,

太平洋也給伊輕輕啊搖,伊是世界美的搖籃。

咱若作伙打拚有信心,伊會搖出咱足好的命運,

咱若保護環境有愛心,伊會搖出咱美麗的春天。

這首抒情動聽的歌曲取自國文老師謝安通的台語詩,他也是一位童謠、兒童文學創作者。

張炫文出生於太平洋戰爭後,三歲喪母,父親續絃後,續育七名子女,年少時生活極為艱苦,卻能一路考上新竹師專、台灣師大音樂系。之後,又考上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那是當時國內唯一可以深造音樂的學府。然後他在台中師範(今台中教育大學)任教,並投身民族音樂學研究、歌曲創作、音樂教育理論研究。

張炫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tw.youtube.com/watch?v=bYvvKJetwgI

張炫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瀛鳳  (中華民國聲樂家協會會訊  97年第3期   97/5/28)
http://www.vocalistasso.org.tw/news_content.asp?uid=249&subject=N

     備受音樂界推崇、為許多歌者所喜愛的作曲家張炫文教授在2008年2月16日離開了人間。「鄉愁四韻」、「歌」、「土地之戀」、「風吹」……這些膾炙人口的動聽歌曲不斷在各地傳唱著,如今他卻突然嘎然而去。他的逝去讓音樂界痛失英才、讓許多他的知心好友感傷不已、備感失落,張老師才六十七歲啊 ! 

張炫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追懷張炫文教授— 

                  一位兼具作曲家及民族音樂學者雙重身份的音樂家

/徐麗紗(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系教授)      刊登於樂覽107(2008.5)

 

我們失去一位重要的作曲家,

也失去了一位貢獻卓著的民族音樂學者,

特別感佩他一生持續不斷創作的精神與毅力!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拓

 曾於一九七三至七六年間在臺灣省立交響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前身)研究部擔任研究員的著名作曲家張炫文教授,於今年春節過後不久的大年初十日—國曆二月十六日,因肝癌不治溘然長逝,享年六十七歲。誠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拓在悼詞中所述,他的一生始終堅定地扮演兩個重要音樂角色—「作曲家」和「民族音樂學者」,直至鞠躬盡瘁!

張炫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室訊編輯部 (台北室內合唱團通訊半年刊"室訊" 2006.6) 

 張炫文,長期接受鄉土音樂的薰陶洗禮,創作歌曲親切中蘊含鄉土性,受到聲樂家及合唱團的青睞,更隨著各地合唱團的演唱而流傳海內外。
 台北室內合唱團自2006年起,籌畫一系列「國人合唱作品錄音出版計劃」,把台灣優秀音樂家的作品錄製成唱片有聲資料。第一步即是與張炫文合作,以他具代表性之同聲、混聲合唱作品,錄製成唱片有聲資料;此一錄音出版計劃,不僅在國人音樂創作的紀錄保存上具有指標性,同時也兼具推廣音樂藝術於學校、社會各角落之效益。
 配合「國人合唱作品錄音出版計劃」,《室訊》也同步刊載張炫文的深度專訪,以歌仔戲研究、歌曲創作、音樂教育此三大面向呈現。期待以其人、其事、其樂,增進對國人合唱作曲家的整體了解,更為大家共同走過的時代,建構一個鉅觀的圖像。

一、歌仔戲研究

 作為台灣音樂界研究歌仔戲的第一人,您對民族音樂及歌仔戲音樂的研究有相當大的意義及貢獻。在民國五六十年代,歌仔戲被當成是日常生活中的娛樂,在音樂界中的地位並不高。當時您如何發現這未開發的寶藏,又是怎樣的信念支持您對歌仔戲鍥而不捨的研究呢?在研究過程中,有什麼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歌仔戲,從小在鄉下看很多!除了拜拜,逢年過節都有演戲外,平常就有很多賣藥團,會下鄉巡迴。當時鄉下沒什麼娛樂,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鄉下沒有什麼接觸音樂的機會,去看那個就像是小時候的音樂營養,所以也可以說我從小就接觸音樂了呢。那時賣藥團的演出,跟一般歌仔戲的劇情音樂都一樣,只是妝扮較簡略,只有象徵性的化妝。就好像現在電視台的藥品廣告,或是廣播的賣藥電台一樣,演到精采的地方就停下來,開始賣藥!賣一陣子後,覺得可以了,就再繼續演。就像現在連續劇有廠商廣告支持,一樣的意思。那時歌仔戲真是相當風行啊。
 至於為什麼會想研究歌仔戲,多是在因緣際會下才成全這個想法的。當初考上研究所時,就先去拜訪大學時代師大音樂系的范儉民老師,他跟我提到台灣歌仔戲音樂有歷史特色,很值得研究。之後進入研究所,當時鄧昌國所長,也跟我建議歌仔戲音樂不錯,值得研究。二個老師不約而同的建議,加上我對歌仔戲音樂也滿熟悉,就促使我去研究這個。
 說到研究過程,採訪上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困難,但樂趣也不少。以前大家都認為歌仔戲粗俗,沒有地位,也沒有人去重視它。再者從來沒有學術界的人去採訪、接觸歌仔戲團,所以採訪時他們會覺得我很奇怪。還有,當時錄音設備並不是很好,所以自己錄的資料只能聽個大概,要把歌詞聽清楚比較困難。所以我時常要蒐集唱片,把唱片裡覺得重要的一段錄下來。
 那時候的我常常跟著戲班到處跑。當時大部份曲調名稱我不是很清楚,因此就要把錄起來的有聲資料放給這些人聽,問他們這個曲調是什麼。演員往往自己會唱,卻不知道自己唱的歌是什麼曲調。所以我再去問樂師樂隊的領班,就比較清楚。樂隊領班有的很熱心,有的就也不太願意講,會覺得你要挖他的寶一樣。
 研究歌仔戲從中獲得的音樂養分,對您往後音樂創作生涯,又有什麼重大的影響及啟發呢?

張炫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炫文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系教授
 
引言
 
在台灣,用閩南語演唱的歌樂,品種繁多,就其產生的方式而言,大體上可分為傳統歌樂與創作歌曲兩大類。前者包括:


(一) 民歌(民謠)
(二) 戲曲:包括亂彈戲、南管戲(梨園戲)、九甲戲(高甲戲)、歌仔戲及車鼓、牛犁仔等歌舞小戲的唱腔部分。
(三) 說唱(曲藝)音樂的唱腔。
(四) 宗教歌曲


上述這些傳統歌樂,雖然也是一種創作,但大多不註明詞、曲作者,也不知作者是誰。它往往隨著演唱者及演唱情境的不同而不斷地加工變化,具有相當程度的傳統性與可變性。是故,在此所要談的台灣閩南語詞曲創作,是指透過詞、曲作家創作出來,具有固定唱詞和旋律,記成文字和曲譜,並註明作者姓名的創作歌曲而言。


台灣閩南語創作歌曲,一般稱為台語歌曲,它的產生,應是在西式音樂傳入台灣之後。根據研究記載(註1),清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起,基督教長老會先後在台南設立了「台南神學院」、「長榮中學」、「長榮女中」等學校,這些學校都採取宗教與教育合一政策,非常重視音樂,在台灣割讓給日本人之前,便已為台灣播下了西洋音樂的種子。而在日本人統治台灣之後,便派遣著名的教育家伊澤修二來台,規劃台灣的教育方向,並將唱歌列為師範教育及國民教育的必修學科,為台灣西式音樂的普及,奠定了有利的基礎。經過一段時間的耕耘之後,造就了一批學習西洋音樂的台灣青年音樂家,其中大部分是到日本留學回台的。這些都為日後的台語歌曲創作,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台語創作歌曲的產生


民國十年,台灣的新文化已發展到一定的水準,那時,武官總督換成文官,允許台灣人發行唯一的中文報紙「台灣新民報」,激發了台灣人的民族意識,掀起非武裝的抗日民族運動,當時台灣文化協會的外圍組織-電影放映隊「美台團」,便有了自己創作的團歌;大正十三年初(西元1924年),抗日知識分子蔡培火,在獄中寫了一首「台灣自治歌」,同年七月的「新竹台中震災義捐音樂會」蔡培火還演唱自己作詞作曲的「賑災慰問歌」,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留日音樂家李金土根據賴和的詞,作了一首「農民謠」,這些雖只是少數知識分子的社會運動歌曲,影響層面有限,卻可能是最早的台語創作歌曲。

張炫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福爾摩沙合唱團 雄渾男聲讚寶島

鄭進興
2006/04/06 
第524期 新台灣新聞週刊

團員多獨盟成員,男團員占了半數以上,九年來他們共練唱了一一二首台灣歌謠,而且堅持只唱真正優雅動人的台灣歌謠。

近八、九年來,在台中市的各種堅持台灣意識的場合和活動中,經常可以看到一個演唱台灣歌謠的團體上台演出,他們演唱的台灣歌謠曲調動聽,歌詞優雅,讓人聽了為之神馳陶醉,許多人在聽了演唱之後都驚訝地發現,他們竟然從沒聽過這些動聽且意境深遠的台灣歌。這個專門演唱台灣歌的團體就是「福爾摩沙合唱團」。


嗜好 愛唱台灣歌謠


說起福爾摩沙合唱團雖然並非赫赫有名,但台中市的綠營人士對他們絕對不會陌生,因為合唱團成員的最大共同點便是:每個人都有著濃烈的台灣獨立意識。這個在一九九七年六月正式成立的合唱團,成員包括有建國黨黨員、台獨聯盟盟員、大專院校的教師,以及一些關心台灣的醫師娘等,包括現在的駐日代表許世楷及其太太盧千惠、中興大學教授廖宜恩等人,都是合唱團的成員。

張炫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聲樂界大集合錄製抗疫歌曲

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  [自由時報2003.5.26]
 「如果我們超越音速,卻無法與萬物漫步。自然超重的憂悒將壓垮我們的去路。人類過多的飛行,將遮蔽我們的天空。暗夜雖然四處漫延,風雨雖然襲捲人世,不滅的明燈是彼此關懷的愛心,無憂的居所是自然永恆的脈搏。」到底藝術可以為被 SARS 侵襲過的台灣社會做些什麼?昨天有了新答案。
 國內聲樂界一向門戶多,大牌林立,各擁山頭,但是昨天下午大家齊聚一堂,在作曲家李泰祥親自指揮及作曲下,大家在台北國家演奏廳錄製了兩首抗疫歌曲,作為彼此傳遞對於在第一線上防疫人員的關懷與感激。這兩首歌曲一首是由台北市文化局長廖咸浩所創作的歌詞,李泰祥作曲的《重讀 生命》;外一首則是由黃瑩填詞,張炫文作曲的《萬世流芳》,未來這兩首歌曲將被這些在教育工作上的聲樂家們推廣傳唱,讓社會因音樂更加和諧,如果各地合唱團希望演唱這兩首歌曲,聲樂家協會也會提供樂譜。

張炫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各方的協助與關懷,先父的公祭已經順利於97.2.28在台中市立殯儀館懷義廳圓滿完成。雖然當天的貴賓有許多我都不熟悉但是我感受到所有人都流露著的情緒:對於我爸爸音樂的認同,以及對他不幸早逝的遺憾。為此,我要感謝所有撥空前來的貴賓們,因為您的參與使得這場追思格具意義,您的盛情也給痛失親人的家屬帶來溫暖。

張炫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安通敬悼 2.18.2008

 

譜了一首首美妙的歌

予人唯國內唱到國外

唱出你無盡的愛

親像天星閃晰無限的光采

 

留落一首首迷人的歌

予人在都市抑是庄腳

唱出你上深的情

親像花蕊開出美麗的天堂

 

阮看著你安息

在優美的歌曲中

阮看著你安息

在上帝的榮光中

你永遠活在阮的心園

啊!你的生命已經永恆

張炫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绣雯

..謝謝老師....

感覺這一切都不像是真的...
昨日從學妹的口中證實這項消息.....
有點不敢相信....
一直到不斷告知昔日的學長姐.同學.學弟妹這項不幸的消息....
不斷的提醒著大家
每講一次...大家便會不斷的懷念起以前在學生時代與老師之間的互動...
一直到早上有昔日同學告知有這個追到老師的網站..
一點進來看....
便是老師那雖然些許嚴肅但是卻是熟悉的笑容.....
各大報網站也陸陸續續公佈這個惡耗..

突然終於驚醒原來老師真的離我們而去了......

張炫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aihsin

聽到令人錯愕的消息
張炫文老師病逝
腦海浮現的是他一向瘦削卻帶著靦腆微笑的臉
想起以前上張老師的和聲課
當時覺得古板的和聲..現在回想起來卻佩服張老師的一絲不茍
而老師這樣嚴謹的態度卻是我出社會為人師之後才懂得其中難處

老師的作品中最受大家喜愛的就是合唱曲了
而且是各大小表演或比賽的常見曲目
我自己身為合唱團員已經十幾年了
但是最令我難忘的一次表演就是在大陸的國際合唱節中
唱張炫文老師寫的"叫做台灣的搖籃"
真得是唱到熱淚盈框

老師最喜歡人家唱他的曲子
每次都會笑咪咪的坐在台下聽
可惜以後再也沒機會唱給他聽
台灣音樂界又一顆星殞落
不過卻不會忘了他有那麼多好聽又偉大的作品流傳
土地之戀.叫做台灣的搖籃.草仔枝.風吹...
都是張老師用音符將台灣精神刻畫下來的樂章
永別了 張老師
但精神永遠與我們同在

張炫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雲



這幾天,一直没有勇氣上網留言,因為冷不防的就是一片感傷襲來,然而過去的點點滴滴在這幾天卻像電影倒帶般,忽前忽後地浮現腦海...


其實,我真的很怕張老師,六歲那年,媽媽經人介紹帶我去向張老師學琴,老師為了糾正我晃動不停的手腕,從口袋裏拿出一個舊式五元硬幣,放在我的手腕上。後來,老師搬到中興大學附近的公寓,由於路途對我們來說有點兒遠,於是我改向國小裏的老師學琴...

張炫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水金


張炫文於1942年11月27日出生於台中縣大安鄉松雅村。父親聰明先生業農,曾任台中縣大安鄉鄉民代表。三歲時母親張柳秀丹即已去世。他國小就讀大安鄉海墘國小,初中就讀省立大甲中學,當時並無機會接觸鋼琴等樂器。大部分音樂戲曲薰陶,都來自歌仔戲與布袋戲。1959年考進新竹師範學校,在啟蒙恩師楊兆禎的誘導下,才發現自己在音樂方面的始興趣與天分,1961年的處女作《母親!我想念你!》即已被編入楊兆禎老師所編印的《兒童歌曲精華》中,至今仍被廣為熱愛傳唱。1962年返回母校海墘國小服務,從事音樂教育工作。課餘,便利用學校僅有的一台破風琴練習;回家,只能在桌面練習指法。週末時即到大甲中學商借鋼琴略作演練,每月一次到台北跟隨張彩湘教授學琴,其他學科,全賴自修。如此克難苦練,終於在1965年考上師大音樂系,主修鋼琴,副修聲樂(當時並無作曲主修)。四年後畢業,回母校竹師專任教。在師大修業期間。鋼琴方面獲得李富美、吳漪曼、簫滋、藤田梓等教授真傳,作曲方面則深受簫而化、張錦鴻、史惟亮、劉德義等教授的啟迪。

張炫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