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張水金


張炫文於1942年11月27日出生於台中縣大安鄉松雅村。父親聰明先生業農,曾任台中縣大安鄉鄉民代表。三歲時母親張柳秀丹即已去世。他國小就讀大安鄉海墘國小,初中就讀省立大甲中學,當時並無機會接觸鋼琴等樂器。大部分音樂戲曲薰陶,都來自歌仔戲與布袋戲。1959年考進新竹師範學校,在啟蒙恩師楊兆禎的誘導下,才發現自己在音樂方面的始興趣與天分,1961年的處女作《母親!我想念你!》即已被編入楊兆禎老師所編印的《兒童歌曲精華》中,至今仍被廣為熱愛傳唱。1962年返回母校海墘國小服務,從事音樂教育工作。課餘,便利用學校僅有的一台破風琴練習;回家,只能在桌面練習指法。週末時即到大甲中學商借鋼琴略作演練,每月一次到台北跟隨張彩湘教授學琴,其他學科,全賴自修。如此克難苦練,終於在1965年考上師大音樂系,主修鋼琴,副修聲樂(當時並無作曲主修)。四年後畢業,回母校竹師專任教。在師大修業期間。鋼琴方面獲得李富美、吳漪曼、簫滋、藤田梓等教授真傳,作曲方面則深受簫而化、張錦鴻、史惟亮、劉德義等教授的啟迪。


1971年他考進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當時台灣唯一的藝術研究所),開始涉入民族音樂研究領域。他深受史惟亮教授的影響,也接受范儉民教授的建議 , 以此作為碩士論文研究範疇,從此便在鄉土音樂的研究領域中努力不懈。為了研究歌仔戲,他歷盡艱辛,從事草根性的採訪、錄音及記譜等工作,並苦慮焦思,深入分析,又經幾度易稿,乃能成就一份擲地有聲的開山之作─《歌仔戲的音樂研究》。1973 年 8起,他任職於台灣省交響樂團研究部三年。開始致力於歌曲創作,並用心將本土音樂的特性融入音樂創作中。1973年起,他便屢次在全國性創作比賽中名列前茅。其中《鄉愁四韻》(余光中詞)吸收了歌仔戲吟詩的表現方式,在伴奏中也以對位的處理手法納入歌仔戲特有的七字調。這首歌頗獲劉塞雲教授激賞,每次演唱會總要親自演唱。劉教授後來並將詩人瘂弦作品《歌》交給他譜曲,並在「當代名家詞曲篇」獨唱會中演唱。(詩人2007年在洛杉磯曾對張炫文二弟張水金表示,在多位名家為《歌》所譜的曲子中,以張炫文帶有歌仔戲哭調影子的作品最為傳神。)於1976 年 8月起 , 張炫文任教於台中師專 ( 今台中教育大學 )。從此弦歌不輟,創作不懈,除了培育出許多音樂教育的菁英,也經常在各種全國性歌曲創作比賽中得獎。1996年起,他曾兼任台中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系主任三年。2005 年8月退休。其間並曾於1991-1993年擔任台灣歌仔學會理事長。


張炫文在台灣歌仔戲音樂及台語唸歌說唱音樂方面,都是踏入此一學術研究領域的第一人。除了學術論文之外,已出版的專著有:《歌仔戲的音樂》( 1976)、《台灣歌仔戲音樂》(1982)、《七字調的音樂研究》(1985)、《台灣的說唱音樂》(1986)、《台灣福佬系說唱音樂研究》(1991)、《歌仔調之美》(1998)……等。


他的創作出版有《張炫文創作歌曲集》( 1985)、《張炫文創作歌曲選集》(1998)、 聯篇合唱曲──混聲四部合唱《山海戀歌》(2000)及以單曲方式出版的創作合唱歌曲,包括:《叫做台灣的搖籃》、《風吹》、《草仔枝》(1996)、《將進酒》(1996)、《土地之戀》、《媽媽的愛》、《畢業歌》(1997)、《阮的愛底這》(2001)……等。 


張炫文曾於1976年獲「中興文藝獎」音樂獎章。1985年獲第四屆「鐸聲獎」──推展中小學音樂教育有功特別獎。1989年獲台灣省音樂協進會頒發「歌曲創作」音樂獎章。1989年6月個人作品由公共電視錄製專輯在華視頻道播出。


此外,他的作品《豆芽菜》、《螢火蟲》、《生命是一片藍藍的天》被選為國小音樂教材,《畢業歌》、《叫做台灣的搖籃》、《故鄉》、《草仔枝》等分別被選為國中音樂教材(《草仔枝》為國二共同必唱歌曲)。另藝術歌曲《鄉愁四韻》、《蒼松》、《將進酒》;合唱曲《土地之戀》、《叫做台灣的搖籃》、《風吹》、《將進酒》、《媽媽的愛》《草仔枝》獲選為台灣區音樂比賽指定曲;藝術歌曲《海峽的明月》、《歌》、《請別哭泣》獲選為台灣省「鐸聲獎」教師歌唱大賽指定曲。上述絕大多數作品,均經常在國家音樂廳等音樂表演場所演出,並分別被錄製成多種唱片或 CD出版;張炫文不但致力創作具有本土風格的歌曲,更為推廣鄉土教育,創作了大量的台語歌曲。其中如《草仔枝》、《風吹》、《叫做台灣的搖籃》等,不但風行於美麗寶島,也經半音合唱團等傳唱於美國等世界各地,感動了無數海外台灣僑民的心。


1997年11月台北市「市國合唱團」定期演唱會「浪漫年代」,上半場全部演出張炫文聲樂作品。1998年12月,南投縣教師合唱團舉辦四場「土地之戀─張炫文教授創作歌曲演唱會」,分別在台北、台中、中興新村、高雄市等地,與當地合唱團及演唱家合作演出。他也在2000年完成大型作品《山海戀歌》聯篇大合唱,當年起曾多次在全台各地演出。其中包括陳澄雄指揮國立台灣交響團與台北世紀合唱團,在台中市中興堂及台北市新舞台聯合演出的「廿一世紀委託創作演奏會」。2002年6月「鄉音歌韻土地情──張炫文合唱作品發表會」於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演出。 2003年2月,台中市新民高中主辦「張炫文合唱作品發表會」,由新民高中音樂班合唱團、國立台中師院合唱團及男高音張嘉煌於新民高中藝術中心音樂廳聯合演出。另外,高雄市台灣合唱團於2003年度,在台中、高雄等地的四場演出,也是全部演唱他的合唱作品。其他有關他的作品演出,不勝枚舉。


前文建會主委、聲樂家申學庸在張炫文合唱作品精選集《土地之戀》(2006)出版時說:「張炫文作品中溫馨的聲響,深耕鄉土情感,造就了台灣音樂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塊沃土,我欣見這深具學術價值的作品集出版,為台灣本土音樂留史。」音樂時代總編輯楊忠衡也認為他的作品「流露對台灣語文、詩韻的深刻暸解與熱愛,自然和諧的旋律與和聲。」張炫文於2001年發現早期肝癌,隨即動手術治療,獲得痊癒。2003年,他繼續創作不懈,完成蔣勳詩作《水中花》、《蛹》、《願》,席慕容詩作《野馬之歌》的譜曲工作,當年在8月在台北市國家演奏廳等處發表。2006年又重新改編出版《生命是一片藍藍的天》和《一枝草仔一點露》。2007年,他舊疾復發,竟至逐漸惡化,2008年2月16日上午8時16分與世長辭。他的離去,是台灣音樂界無可彌補的損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張炫文 的頭像
    張炫文

    張炫文教授紀念館

    張炫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