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音樂風格特色

上述的歌詞品味,基本上已顯示張教授的曲風,是比較傾向情感真摯、抒情優美的類型,其實多數歌曲創作者也都有類似的傾向,因此這並非張教授個人所獨有。不過,張教授的音樂所表現出來的韻致,的確有些與眾不同之處。限於篇幅,筆者在此僅舉下列比較突出的兩點來談:

1、親切中蘊含鄉土性:

唱過或聽過張教授作品的人,一般都有一種既親切又鄉土的感覺。這應該與他的人格特質以及他在鄉土音樂方面的深入研究有密切的關連。尤其是後者,讓他能把鄉土音樂的諸多特質完全消化融合,並且成為他個人音樂思維中十分自然的一部分。從簡單的兒歌到若干高難度的藝術歌曲,都可發現這種特質。例如:《鄉愁四韻》吸收歌仔戲〔七字調〕某種特別的神韻,以吟唱式的歌唱,表現深沉的鄉愁;《將進酒》運用中國傳統戲曲裝飾性唱腔的手法以及歌仔戲〔吟詩調〕的腔韻;《歌》則深受歌仔戲、高甲戲、南管、北管、平劇等傳統戲曲音樂,以及中國民歌和民間器樂等民族音樂素材的影響。這些歌不僅表現了濃厚的民族特色與感情,同時也讓人覺得親切中帶有鄉土味。

2、「依字行腔、音隨字轉」的音樂思維:

教授許多歌曲的旋律,基本上都是以歌詞本身的節奏及語言聲調的高低變化為基礎,然後運用作曲技巧加以藝術化發展而成的。他堅信運用這種音樂思維發展出來的旋律,唱起來自然順口、聽起來親切易懂之外,也遠比純粹運用西洋作曲思維而創作的旋律,更能表現自己的民族特色。英國作曲家Vaughan Williams18721958)在《民族音樂論》一書中說「一個國家的音樂風格乃脫胎於語言」這句話,帶給他不少啟示;鄉土音樂的研究則讓他深刻瞭解其中運用之妙。例如《草仔枝》、《風吹》、《將進酒》、《阮的愛底這》、《種樹仔》、《種一叢花》…等曲的主旋律,幾乎完全以及這種音樂思維來發展;其他歌曲雖然不是如此「字字皆露」,但這種音樂思維仍然是他旋律發展的源頭活水。

 

未來創作方向與展望

張炫文教授,就如其人一般的執著,不但在創作理念上有著一貫的信念,對未來的創作方向,也有著清楚的藍圖;或許由於對合唱音樂的熟稔及喜愛,他依然期望在未來能有更動人的合唱作品出爐,尤其是適合中小學生及喜愛高尚音樂品味之社會人士演唱的歌曲-既能引起學習興趣,又能深具美感,足以美化心靈的好歌。可見他對台灣本土國民音樂教育的關注。至於器樂曲的創作,他覺得自己不論時間、精力或能力都很有限,目前尚未列入考量範圍。

談到對自己未來創作的展望,張教授會心一笑地提及了兒童歌舞劇。或許就如歷史上許多作曲家那樣,對歌劇有著魔咒似的鍾愛;或許歌劇是一個「廣角」藝術-華格納稱它為「整體藝術」。但當筆者問及相關創作進程時,張教授則靦腆地表示:此一理想實現的難處在於腳本與經費。就如往日的創作,在過程中總是由於外界的委託或好友與同事的激勵,加上優秀的歌詞,才能引起創作動機。然而歌劇的創作,首先需要有好的歌劇腳本,令人婉惜的是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擅寫歌劇腳本的專家實在太少了,想找到理想的合作的對象談何容易!?但筆者覺得,以張教授對理想的執著,相信終有一日,他的歌劇創作必能水到渠成,願望必能實現!

(原文刊登於91.6.2 采苑藝術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張炫文合唱作品發表會 節目手冊)

細說張炫文教授 (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炫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